省錢減併發症 AI可取代醫生?
發布時間: 2018/11/21 00:02
最後更新: 2018/11/22 00:04
3間公立醫院近月連環揭發病人照X光發現陰影、醫護「睇漏眼」無人跟進,3人被漏診肺癌,延誤治療1至2年。
公立醫院近年疑人手不足致病人被漏診癌症的個案,屢見不鮮。
據悉,醫管局擬引入人工智能(AI)預防同類錯誤事故,正搜尋相關係統。其實海外早已應用AI治療病人,既省錢、減併發症,更可救命,例如及早偵測癌症,惟必須破除醫生擔心被取代的障礙。
香港大學計算機科學系榮譽教授鄧淑明博士回應本報查詢,引述顧問公司埃森哲(Accenture)的2018年有關AI用作醫療的報告,指當中北美脊椎學會的研究,調查379個病人接受過骨科手術後併發症的情況,發現有AI助手協助的案例併發症大減,僅為只有人類醫生操刀的六分一。從手術前的病歴分析、手術時引導醫生,到之後歸納經驗改進技術,AI助手估計在2026年前可為醫療增值達400億美元。排第二和三的AI應用是虛擬護士助手和改善行政流程, AI也可分別減省200億和180億美元。
鄧稱,多個國家已看到AI對診斷或治療的效用,因此英國首相文翠珊5月底向國民承諾,會投入巨資發展AI,以便及早偵測癌症,預期因此於未來15年內可拯救22,000人的生命,也在2035年前令患者多享5年健康自主的生活。法國總統馬克龍也在今年3月宣布,未來五年要投入15億歐元發展AI,改善醫療質素是重點。
不過,鄧淑明博士認為AI取代醫生診斷的說法為時尚早,因為AI 雖然潛力龐大,但要在醫療界廣泛運用,阻礙重重。
事實上,醫管局要在公院引入AI 亦須先獲得醫生同意。香港公共醫療醫生協會副會長馮德焜表示,他亦見到有外國新聞引述,以人工智能技術來判讀電腦斷層掃描或X光片,結果亦相當準確,但他認為,人工智能現階段只可做判讀,卻未能為病人提供即時的決策,而這才是最重要的部分,因此人工智能可幫輕醫生工作量的作用輕微。
臨床腫瘤科醫生張文龍認為雙軌制會有幫助︰「先由AI 初步篩查,再由醫生覆檢,能減少犯錯。」
擬開發AI篩查糖尿眼的本港初創公司瞳訊醫療國際,其行政總裁伍灝桓亦強調,AI只是替醫生做第一層篩查,只能夠做有重複性、有規則可循的檢查工作,而確診、往後治療仍要由醫生主理,故醫生不用擔心被取代。